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科协工作 >>科协之声 >>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20)丨科普事业篇:近五年全国学会科普事业综述
详细内容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20)丨科普事业篇:近五年全国学会科普事业综述

时间:2023-05-14 15:23     作者:佚名【转载】   来自:网络整理   阅读

中国科协_河南省科协_科协工作总结

为全面总结和客观展示近五年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改革发展总体态势,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编辑出版了《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20)》。在此,我们分章节对该书概要内容进行介绍,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解近五年来全国学会组织建设、业务活动和改革发展总体态势的窗口。本期聚焦第五章节的主要内容,对学会的科普事业建设情况进行概述。

05

科普事业建设

五年来,各全国学会积极承担对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责任,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推动不同地域、不同公众群体科学素质提升,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让广大公众普遍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一、科普宣讲活动场次及受众增长明显

2015—2019年,全国学会举办科普类宣讲活动共11.99 万余场次,受众高达32.19亿人次。整体看,虽然科普宣讲活动的场次在2016、2017年和2018年之间有所波动,但受益于新媒体以及电视电台科普节目的增加,科普宣讲活动的受众人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9年,科普宣讲活动的次数达到了五年来的新高,共举办各类科普宣讲活动87584次,较2015年增长了79519次,增长率为985.98%;2019年宣讲活动受众人数也达到了8.52亿人次以上,较2015年增长了7.61亿人次,增长率为842.71%。

二、青少年科普工作发展比较强劲

1.青少年科普宣讲效率大幅提高

2019年青少年科普宣讲活动和受众人数均创历史新高,为7700次,是前4年中最高年份的3.14倍。受众人次高达到3629.47万,是前4年受众人数总和的3倍。理科类全国学会的青少年科普宣讲活动的数量最多。

2.青少年科技竞赛权威性得到各界认可

一方面,青少年科技竞赛项目数量趋于稳定。2015—2019年共举679项,年均135项。另一方面,竞赛获得社会认可,权威性不断提升。

3.青少年参加国际及港澳台科技交流活动次数创历史新高

青少年参加国际及港澳台科技交流活动次数在2019年达到五年来最高,为79次,比2015年增加了52次,增长率为 192.59%。

4.青少年科学营活动次数保持稳定

全国学会举办青少年科学营的次数,除了2017年外各年均保持在50次以上,比较稳定。在参与人数方面,年均人数稳定在5000人左右。理科类和工科类学会举办的青少年科学营次数和参加人数具有明显优势。

5.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和培训规模超前四年总和

2019年全国学会举办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和培训达到604次,远超2015年至2018年的总和,并且高达37.83万人次,达到了五年来新高。

三、科普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1.科普网站数量和浏览人数增幅明显

科普网站的数量从2016年的46个,增加到2019年的392个,网站浏览人数也从2016年的2300.78万人次逐年增加,2019年达13970.20万人次。工科类科普网站数量2018年达到45个,2019年医科类主办的科普网站增加到204个。

2.科普微信公众号数量持续增长

2019年科普微信公众号225个,比2016年的197个增长了28个,其中工科类科普微信公众号数量最多,在2019 年达到了98个。

3.科普微博数量增长超过4倍

2016—2019年,全国学会主办科普微博数量大幅增长。2019年,全国学会主办的科普微博数量为164个,超过前三年总和。其中工科类科普微博最多。

4.科普客户端传播效能巨大

科普APP自2016年的12个增加到2018年的16个,增加了4个,增长率为33.33%;其中理科类全国学会科普APP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工科类、理科类和农科类增速尤为明显。

5.科普载体平稳迭代

近五年科普手机报数量减少,科技图书种类及总印数稳中有降,科技类报纸印数持续下降。学会科普媒体平稳迭代。

四、广播影视动漫衍生品崛起

1.科普制作节目播放时长猛增

2018年,全国学会制作的科技广播、影视节目数量比 2015年略有增长,达到122个。播放时长增长迅猛,2018年播放时长增长了小时,是2015年的1831.83倍。

2.科普动漫作品数量显著增加

2018年,全国学会创作的科普动漫作品数量为210个,是2015—2017年三年制作数量的1.38倍,比2015年增长了412.20%,作品数量显著增长。

3.网络游戏成为科普新形式

如中国免疫学会公益性参与腾讯游戏作品——《健康保卫战》。

五、科普工作机制日益成熟

1.创新科普工作体系建设

一大批学会在秘书处层面成立内设机构,或在分支机构层面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或在秘书处安排科普工作岗位,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科普工作纳入到学会的整体工作考核和奖励,打造了包括“科普中国”等品牌。

2.科普与学会其他业务活动有机融合

科普工作与党建工作融合,学术交流与科普工作融合,科技咨询服务与科普工作融合。

3.建设以高层专家为旗帜和专兼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

第一,学会科普专职人员数量增长快,素质高。第二,兼职科普人员队伍人数增长九成。第三,注册科普志愿者增长明显。第四,院士带头参加科普成为全国学会的一大特色。

4.打造一流科普基地和流动科技馆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流动科技馆成为科普重要阵地。

5.科普活动覆盖基层能力有所增强

2018年科普活动覆盖社区数量为4952个,比2016年增长了11.68%。从举办的科普活动覆盖村的数量来看,2016年为4443个,2018年是2016年的7.59倍。

六、科普运作出现品牌化态势

1.科普志愿者服务品牌

科普志愿者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2.科普顶级专家团队品牌

科普团队若由那些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知名度的顶级专家带领,可以起到特殊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如中国核学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打造的科普品牌活动是“院士带头科普”。

3.科普讲座品牌

科普讲座是学会开展科普工作的常见形式,如中国建筑学会2015年启动了建筑大家科普讲堂。

4.科技竞赛品牌

科技竞赛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中国力学学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学会科普品牌体系。

5.主题活动品牌

科技主题活动日、活动周或活动节已经成为科普品牌活动。如中国营养学会将每年5月的第三周确定为“全民营养周”,是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普服务项目,也相应地面向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和差异化服务。

七、科普内容倡导科学精神

近年来,科普内容逐步从侧重普及科学知识向倡导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转变。

1.普及科学知识和推广新技术

全国学会2015年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909项,2019年又出现了恢复性上升,已经比较接近2015年的水平。

2.传播科学思想和启迪科学观念

各学会不断创新和丰富科普形式,同时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推出了各种体验式科普等新的活动形式,推动着科普工作理念和实践形式的新跨越。

3.弘扬科学精神

传统科普活动在内容上比较侧重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广,近五年来,全国学会注重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弘扬,同时切实推进科研诚信及学风建设,积极宣传报道科技成就和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4.传播推广科学方法

学会采取了各种不同渠道传播科学方法。例如,中国石油学会举办的科研论文写作技巧讲座,不同学科的全国学会开办了多个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班。

八、应急科普需求催生科普“平战结合”长效机制

多年来,全国学会在应急科普工作方面积累了诸多有效做法和经验,应急科普团队针对火灾、坍塌、山体滑坡、危化品事故、地震和交通事故等各种灾难类型开展了大量的应急科普宣传培训等工作。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工作为契机,催生了科普工作“平战结合”长效机制,这种新的机制包含以下方面特点。

1.应急科普常态化

社会危机的出现,催生了应急科普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使学会科普工作“平战结合”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2. 注重科普工作联动和形成各方合力

各相关部门和全国学会逐步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动机制,协同开展科普工作,动员社会化力量参与到常规科普和应急科普工作中,同时,加强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3.后疫情时代加强建设“互联网+科普”网络体系

全国学会融合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借助多样化媒体平台,加大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在科普领域的应用,推动数字化和智慧化科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