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科普在线 >>百科科普 >> 为什么中年男士喜欢把物件挂在腰带上?
详细内容

为什么中年男士喜欢把物件挂在腰带上?

时间:2023-05-19 11:20     作者:佚名【转载】   来自:网络整理   阅读

古人早期的服装是没有腰带的,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叫“衿”,具有系结功能,以防止衣服散开。

由此逐渐发展到腰上的一根大带——“腰带”。

古人腰带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以丝帛制成,叫“大带”或“丝绦”“绅带”;一类用皮革制作,称作“鞶革”或“鞶带”,后人统一称为“革带”。

大带出现在商周时期,其系束方式是由后绕前,在腰前打结,多余部分下垂。

革带出现的时期稍晚于大带,其系法是在顶端交接处,一般有一个固定的装置,使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用像大带那样互相系结那么麻烦。所以,革带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腰带无论材质还是形式上都要更为相似。

按在革带头上的固定装置,一种呈钩状,叫“带钩”;另一种呈环状,为“带鐍”。

春秋时期,齐国公子纠与小白二人争夺王位,公子纠的手下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倒地装死。公子纠方面因此放慢了行军速度,结果被小白抢在前头,夺了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这个故事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带钩。

《捧果盘男装仕女图》。图片来源:李炳武主编《大唐歌飞的千年传奇:昭陵博物馆》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腰带款式不断发展,除了用来束衣外,又被开发出收纳、储物等诸多功能,同时还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

简单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01

身份标识

丝帛制成的大带通常只有贵族、官僚才使用。

大带束在腰间,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绅”。故而,“绅”在古代常被用来代指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士。“乡绅”“绅士”即由此而来。

平民百姓的腰带则多用熟牛皮制成,叫做“韦带”。

《后汉书·周磐传》云:“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明代李贤对此解释道:以韦皮为带,是还没当上官,当官了就会用革带。

因为平民百姓着韦带、穿布衣,所以古时又以“韦带布衣”(简称“韦布”)来代指平民。

当然,这种革带也并非平民百姓独有。

很多贵族、官僚喜欢在大带上挂些玉佩、玉环之类的饰物,大带容易不堪重负,所以他们也喜欢用革带,只不过多选用生皮,在实际使用时,也往往在皮革腰带外面再系上华丽的丝质大带。

中国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唐代九环白玉蹀躞带銙。摄影/健忘的行摄世界,图源:网络

魏晋以后,越来越多的士绅不再这么麻烦,改用金、银、铜和玉来等配饰放在革带上,借以显示身份。

历朝历代,官品佩带的革带有明确的限制。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了唐代官员的腰带差异:一至二品用金饰,三至六品用犀角饰,七至九品用银饰。

宋代的材质有金、玉、银、犀角、铜、铁等,式样也非常丰富,有仙花、荔枝、师蛮、戏童等 20 余种,使用时各按等级。

清代则只有特赐或一品官员才用玉带。

青海省博物馆鎏金西方神袛人物连珠饰银腰带。摄影/,图源:网络

现代人几乎不在腰带上镶金戴玉,毕竟,相对于身份标识,腰带的实用价值才是最主要的。

02

实用价值

束衣是腰带的第一实用价值,但在很多人眼里,收纳和储物才是最有魅力的地方。

古代衣服缺少口袋,古人会把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件放在腰带上。

《礼记·内则》所说的“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就是放在腰里的东西。其中,纷指抹布,帨指巾绢,砺指磨刀石,觿指解结的工具,燧指打火石。

还有像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笏”,也是插在腰里的。

电视剧中的“笏”。图源:网络

南北朝前后,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一种叫“蹀躞带”的腰带。

与金带、玉带不同的是,蹀躞带纯粹是游牧民族为了挂物件而准备的。蹀躞带的装饰牌上,连着一个铰链,铰链上衔接着一个金属铸成的小环,专门用于系刀、剑、磨刀石等。

这种革带传入中原,很快受到喜爱。唐朝规定,不论文武官员,都要系这种腰带。

《旧唐书·舆服志》称:“武官五品以上配蹀躞七事,七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用于雕琢的楔子)、哕厥(古代用骨头制成的解绳结的锥子)、针筒、火石袋等也。”

直到辽宋时,仍有不少武官的腰里系束这种腰带。

明清以后,腰带的装饰功能被过多强化,其原有的一些实用功能反而渐渐丧失。

到了现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腰带的收纳功能再次被激活。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社会上兴起BP机热。BP机是一种无线通讯设备,体积小巧、携带方便,是在当时堪称高端。

当时一部摩托罗拉数字型BP机售价在两千元上下,早期汉显BP机甚至能卖到八九千元。这在当时人均工资几百块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天文数字。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