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科普在线 >>百科科普 >> 设计一个电饭锅的底层逻辑
详细内容

设计一个电饭锅的底层逻辑

时间:2023-06-29 10:51     作者:佚名【转载】   来自:网络整理   阅读

考虑到锅里加不同重量的米后对应的理想温度曲线应有所不同(放的米多,米更重,加热时间应该更长),我还增加了一个重量传感器,单片机会根据重量选择合适的理想温度曲线作为参考。

设计完成后我很满意,感觉我设计了一个理想中的电饭锅。

然而,当时的我没有仔细思考家里的电饭锅到底呈什么结构。

当时的电饭锅根本不存在“温度传感器 + 重量传感器 + 单片机控制”这种模式,但似乎也很好用:不管这次米加了多少,水量是否合适,似乎每次都能把饭煮好。

那么这种电饭锅的底层设计是怎样的呢?

老式电饭锅为什么也能煮好饭

要知道,把饭煮好的关键就是把锅里的水煮干,并且在锅里的水煮干后停止加热,否则就煮糊了。

当时的电饭锅仅用了一个软磁铁就实现了这个看似复杂的功能。

软磁铁有一个特性,它在温度达到103℃左右时会失去磁性。电饭锅的锅底下面有一个软磁铁,按下煮饭开关时,磁铁的吸力使电源保持连通状态,持续加热。煮米饭时,锅底的温度不断升高,直至能使水沸腾的100℃。但只要电饭锅里还有水,电饭锅的温度就不会高于100℃。一旦电饭锅里的水煮干了,温度就会继续上升。当锅底达到 103℃时,软磁铁失去磁力,切断电源。此时电饭锅发热板的余温会再持续加热一段时间,直至米饭熟透。

这个方案完美地利用了“软磁铁在 103℃左右失去磁性”,以及“水的沸点为100℃”的物理特性,显然要比我之前设计的“温度传感器 + 重量传感器 + 单片机控制”的方案更简单、经济。

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空间。例如,为了实现保温功能,很多电饭锅会增加一个双金属片的恒温器;为了增加定时功能,很多电饭锅还安装了一个定时器。在结构上,很多电饭锅也改进了设计,从原来的直接加热,改成了间接加热,这不仅使加热变得更均匀,也让内胆可以拆卸,便于清洗。

一个好的底层设计,远比费心的优化更重要

我们来总结一下:在设计一款电饭锅时,我采用的底层设计是“温度传感器 + 重量传感器 + 单片机控制”,并且在这个底层设计之上,为单片机设计了优化的控制算法。

而实际使用的电饭锅的底层设计则是用软磁铁进行温度控制,并在此之上陆续增加了保温功能、定时功能等。

在实用性、价格、鲁棒性方面,无论我的单片机控制算法做得多么先进,我的方案都不如实际市面上通用的电饭锅方案。因为后者完美地结合了软磁铁的物理特性和做饭的需求。

这就是底层设计的重要性。底层设计方案做得不好,即使上层优化做得再好作用也不大。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比如,在拍电影方面,一个好的剧本就是底层,而演员的流量和演技,摄像的技巧,场景和道具,等等,都是上层的优化。如果剧本是空洞的,哪怕用最好的演员、最炫酷的特效,也制作不出一部好的电影。

设计的毛坯往往决定了成败。在一般的毛坯上,哪怕进行大量的优化,也只能完成一个可用的设计。唯有找到最合适的毛坯,才能完成一个卓越的设计。

这件些案例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人都将精力集中于优化,设计了很多酷炫的优化方案,而对第一阶段的底层设计不够用心。然而实际情况是,第一阶段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第二阶段。

在很多情况下,上层优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底层设计不够好,仅由上层优化堆起来的设计就像一个不牢靠的空中楼阁,堆得很高,但一推就倒。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seo seo